一、帐篷
牧区住所一般都是帐篷,帐篷用料由牦牛比较多一些的牧户用牛毛制成,牛少一些甚至没有牛的牧户则用山羊毛或绵羊毛制成,冬暖夏凉,能防雨防风防晒,质地厚,经久耐用。过去双湖牧民过的是游牧生活,其中家庭地位高,条件比较富裕,劳动力比较好的牧户另做山羊毛或绵羊毛制成的小帐篷,专门用于放牧点,条件比较差的牧户在不同季节的游牧当中随时搬家,同时也不用另做帐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质量不断提高,牧民逐步转向定居生活,开始住土木结构为主的房屋,大小帐篷都是用于自家的放牧点。
历史上,除寺庙、部落头人盖有简陋的土房外,没有房屋,双湖无一间土房或房子,牧民均住帐篷。民主改革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到21世纪,牧民逐步转向定居生活,住土木结构房屋,帐篷只用于各放牧点。
二、房屋
牧民的土房一般结构很简单,先用土坯或草皮,或者石头砌墙,留出门框和窗户。窗户开得很小,有的还安上玻璃,房内有若干根木柱,以支撑房顶的重量。房顶很有特色,是在墙和柱上架木,并铺上一层细木棒和树枝,然后在上面铺上一层泥土,再将泥土夯实抹平。这种房顶不怕风吹,但每隔一年要用泥土补上一次,以免漏水。牧民的住房一般较小。
从2006年到2010年,按照国家的优惠政策,双湖实行安居工程、贫困户搬迁、游牧民定居等项目后,随着社会的需求和牧民群众建筑技术的稳步发展,引进日喀则等其他地区的先进技术。建房采用土木和石木结构,绝大多数为平房,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建楼房,现在双湖的房屋结构大多数与日喀则地区的房屋相同。
饮食习惯
一、传统饮食
双湖牧区传统饮食主要是糌粑、羊肉、牛肉、酥油茶、牛(羊)奶等奶制品,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和成面就称作糌粑。糌粑有脱麸的精质糌粑和未脱麸的粗质糌粑之分。糌粑里加入少量的酸奶、酪浆便可与肉、酥油茶等一同食用。若糌粑内放入适量的酥油、糖、奶渣味道更佳。酥油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从新鲜牛(羊)奶中提炼而成,为高蛋白、高热能食品,有增加热量、抗缺氧之功效。人们饮茶之习俗,酥油茶为主要饮品。酥油茶的原料为酥油、砖茶和食盐,三样缺一不可。酥油茶是牧区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主要饮料,酥油茶制造器具主要是酥油桶。色哇部落的风干肉比较有名,双湖办事处成立以后,那仓部落和色哇部落互相之间接触比较多,色哇部落的风干肉逐渐被引进双湖全区范围内,在亲戚、朋友家做客时桌上首先摆的也是风干肉。改革开放前,牧区粮食或粮食制品很少,牧民的主食是牛肉、羊肉,主饮是酥油茶和牛(羊)的酸奶,酸水等奶制品。家畜很少,特别是双湖成立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出台之前,无任何生活来源的贫困户男主人经常出门打猎,只靠野生动物的肉来维持生活。粮食主要在每年农牧区的产品交换中以牧业产品和日喀则等农区的农产品换取一些。
二、饮食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双湖牧区饮食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牧区、机关的饮食结构差异越来越小,主要饮食除传统的糌粑、酥油茶、牛羊肉外,大米、面粉、蔬菜等绿色食品逐渐由机关单位职工家庭扩展到牧区,而且为青少年一代的主要饮食品种。
藏北双湖人民的服饰很有特色。传统服饰主要是皮张做的长袖藏袍为主(藏话叫罗巴),当地所盛产的羊皮是制作藏袍的主要原料。这种羊皮袍宽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当被,就是凭借这种藏袍,牧民抵御了藏北高原上严酷的高寒气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等处缝制黑平线的镶边(叫罗建)。腰间佩挂制作精美的火镰和腰刀、火枪、针线盒等。这些物品既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用具,也是牧民的装饰和财富的体现。
羊皮袍也是牧女们的主要服装。她们的羊皮袍上还缝制黑、红、紫红、蓝、绿等五色或五色以上绒条作为装饰(也叫罗建),平时腰间挂着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还戴上围裙(称作帮典)。是女人特有的装束,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辩,戴上绿松石、贝壳、银币等。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冬季牧民主要戴上比较保暖的羊羔皮做的帽子,鞋子上也有特色,双湖牧区藏式鞋主要由每家的女主人来做,帽子和鞋子的款式与其他地区的款式不相同,帽子和鞋子上也用几色的绒条作为装饰,较富裕的城区人民在主要节日藏历新年、赛马节、婚礼等庆典活动时换上羊羔皮做的藏袍,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等处缝制水獭、皮镶边,平时牧民和城区人民的服饰上没有大的区别,但揉皮子的质量,自己或邀请工匠做的质量和服装的讲究上有所不同。藏袍的装饰上男女不同,女人的罗建看起来象彩虹一样漂亮,而男人的罗建只有一条黑色。在家庭的地位、贫富不同,女人罗建的布料质量,条数上也有不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商贸活动的活跃及广泛交流,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双湖服饰除了保留传统款式外,在用料上有较大的交化。用料上除了传统皮张藏袍长袖外,氆氇、其他档次比较高一点的面料在服饰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款式从传统的藏装外,汉式,西式,其他藏区的服装款式也逐步进入双湖牧区的普通百姓家中。
交通工具
双湖传统交通运输工具是牛、公绵羊、马等牲畜,代步由马匹来承担,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双湖开始修通简易土路,牛、公绵羊、马等牲畜逐渐退出运输业,取而代之的是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辆。
节庆习俗
双湖牧区的主要传统节日是藏历新年,藏历1月1日是藏历新年,藏历12月29日晚上,各家各户吃“古突”(即面疙瘩)驱鬼。家庭主妇在做“古突”时,要故意包上好几种小东西,以测试吃到的人在新的一年里的运气。如吃到瓷片说明好吃懒做,吃到盐巴说明嘴如刀子,吃到肉说明喜欢肉,吃到羊粪脑袋比较笨等等。吃到什么,要当场让主人来解释,往往引起哄堂大笑,是最热闹的日子。藏历初一,牧民们都换上服装和戴上其他装饰品,全家人团聚,吃人参果(叫卓玛玛酷)、羊头(罗果)、牛羊肉、喝酥油茶等。家资条件比较好,男女主人有经验的还可以酿青稞酒。改革开放以来,双湖牧区和机关干部、学校除了过传统节日外,还要过元旦、春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八一”节,部分牧区的乡村开赛马会,过民族特点的传统节日,这也是一种最热闹的节日)、“九十”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
婚姻习俗
一、婚龄
和平解放前,男性婚育时间一般在20岁左右,女性婚育一般14岁至15岁以上出嫁或准备出嫁。随着《婚姻法》的贯彻执行,城镇居民女性婚育时间一般在18岁以后。牧区仍然存在早婚现象。
二、择偶条件
和平解放前,贫民没有人身自由,更没有婚育自由,谈不上自由恋爱、自由择偶,婚姻有父母定办,头人干涉。家庭地位高,经济富裕户的择偶讲究门第血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出台以后,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从年轻人的角度看,大多以本人的条件为主,兼及家庭条件,一般希望找身体健康、漂亮、英俊的人。其次,看对方本事和品质,对男方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搬迁牧场、捻绳子放牧、家庭生活计划、打猎、屠宰、做买卖等;女方主要表现在挤奶、做酸奶、织氆氇、捻绳子等方面。
三、定、送、迎亲
过去招亲者父母根据门第血统、家资状况、对方容貌等情况确定招亲对象,对方父母原则上同意后,双方父母确定和选择吉日。根据双方商定的日期内送亲,送亲人最好就是女方的舅舅来带头送,送、迎亲仪式上送亲人当中要事先指定人颂唱颂门词,然后入席婚礼(以上主要为色哇部落的婚俗,而那仓部落的婚俗有所不同)。家资经济条件特别好的女方出女家时父母送给女儿的嫁妆,有羊羔皮做的长袖藏袍,有头上戴的、胸前挂的、耳上串的、脖子上戴的、手上串的装饰品。其他牲畜等家资按家庭人均来分给女方,招亲者迎亲仪式上首先男方的女主人给女方戴上磪,藏话叫(玉)。
迎亲时,主婚人必须安排两个手持酒杯的人、一个烧香的人、两个泼奶水的女人、两个拴马的人。新人的其他家人要紧闭家门,不能外出看热闹,在家里准备与婚礼相关的工作。参加婚礼的所有人的表情和行为都要严肃,制造一个很严肃氛围,不能像平常一样说说笑笑、嬉皮笑脸,扰乱神圣的婚礼场面,主婚人要对持酒杯的人、烧香的人、泼奶水的人用各种最动听、最真挚的祝福语来称赞及讲解,持酒杯的人和泼奶水的人相应的也要用动听的歌声及最美的语言来回应。主持婚礼的人进到帐篷或者房屋内,对在座的双方的父母、兄弟姐妹,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及家里的生活用具,都要用最美的语言或最动听的歌声来表达内心的称赞。主婚人就座后,还要捧上鲜美的人参果,边敬神边开始讲关于婚嫁的俗语等等。俗话说,主持婚礼的人在婚礼那三天为人上人,不管愿不愿意都是人上人,新娘那三天为贵宾,之后就成为佣人,不管愿不愿意都是佣人。新娘境遇的变化不论,但主婚人在那三天确实享受着很高的待遇,人们都毕恭毕敬地捧着他。
所有的人入座之后,要一言不发,面带严肃,婚宴上,不能动碗筷。之后由主婚人主持,由双方父母给新娘和新郎献上哈达送上最美的祝福,随后大家纷纷送上自己准备好的礼物和哈达,送去祝福,再由新人给神及父母敬酒,给参加婚礼的人敬酒。之后,主婚人宣布进餐,人们才可以开吃、开玩、开始放声高歌,其乐融融,气氛愉快、祥和。大概要过一个月,新郎或新娘带着自己的伴侣回家,家里会给儿女准备一些牲畜作为礼物。
和平解放后,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互相交流和影响,结婚仪式愈来愈多样化。
丧葬习俗
双湖牧区旧社会或游牧时期没有任何寺院及拉康,也没有天葬台,在游牧当中人死了以后,有些死者家搬到其他地方,死者尸体像牲畜死亡一样直接扔掉,尸体除狼或鸟鸦以外没有动物吃。家庭条件较好的死者家只能邀请能通灵的“拉瓦”神人,或藏历日期来确定送死者尸体的方位,方位有东南西北方向,拉瓦确定的那一个方位和日期就远地送去死者尸体,拉瓦在死者家念经,家人及家属每人手拿,念玛尼六字,牧民们自家或邻居等的死者名字从今开始任何人都一律不能说。双湖牧区如过丧事,不仅家人哀悼,而且亲朋好友都为其举哀,亲朋好友送钱家属。家人在一年内不梳洗打扮、不喧哗谈笑、不事娱乐活动。如果没到一年时间,当年就不过年。改革开放以来,双湖特别区为满足牧民群众的宗教信仰,修建了天葬台,也修建了拉康等小型宗教场所,满足信教群众传统葬俗需求。
为死者过周年纪念日时气氛轻松。届时,家中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亲朋多来做客,主人摆宴招待,期间尽情唱歌、跳舞,一般多要热闹上一两天。
民俗禁忌
双湖牧区禁忌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等行为。
衣禁:禁止不穿藏袍、不戴帽子或不戴装饰参加过年、婚礼等庆典活动,同时,经常在亲朋好友家做客,出门自家时必须穿藏袍、戴帽子,迎客人是女人,就头上戴银子(大洋)、珊瑚等做的装饰,男人要戴帽子。
食禁:藏历5日、8日10日、15日、30日这些日期最好不能吃肉,也不能宰羊,部分人当天宰的肉当天不吃,这种禁忌宗教色彩浓厚。亲朋好友在做客时必需带上的茶碗,按家庭的家资条件,所带茶碗不同,家资条件比较好的牧户主人一般用纯银碗和木碗(木碗藏话叫鲁梅)。
坐禁:庆典活动或他家做客时,严格按老少、职位高低依次入座。
行禁:出门远行,如到日喀则等农区交换农畜产品和北行拉盐巴等应选择吉日,禁忌在本人命星时出门。
其他禁忌:藏历新年除夕,家中所有陈旧、破烂、肮脏的东西都要扔掉,所有的债务都要还清,不能带到新的一年中去,否则会带来祸事。藏历新年初一不能扫地,怕福气损害,不能吃药,不能去亲戚家串门,也不能去别人家借东西。初一早晨全家人不能睡懒觉,初一那天的事情是这一年的开始,所以那天如果睡懒觉或者做禁忌的事情,这个人这一年都不会吉利。
妇女生小孩,一周内不能去别人家,怕儿女遭祸。
妇女不能在寺庙屋顶行走,更不能在寺庙或者“日追、拉康”里过夜。行走或者过夜会污染神像,使神发怒,遭遇不好的事情。
在神树周围不能杀生或者做脏事,否则会带来病情或不好的事情。
有乌鸦落在自家屋顶惨叫的话马上赶走,如不赶走认为会出现不吉利的事情。
俗人到佛前或者喇嘛前去朝拜时,不能戴着帽子进去,否则表示对神不敬,朝拜就毫无意义。
不能把骨头扔到火里,否则会招致鬼怪。
晚上泼水不能扬手外泼,晚上一般都不能扫地、不能倒垃圾,晚上出门不能忘记关门,另外,平时扫地时,若有事必须将扫帚交给别人,不能直接递到别人手中,而要将扫帚放到地上,让别人从地上拾起,否则这两个人之间会出现吵架等不好的事情。
在灶上的牛奶和肉汤不能溢出来,若不小心溢出来溅在灶上,一定要将藏香撒到灶上,防止异味扩散,否则危害到水神,自己遭遇不测。
牧民交易商品时交付牲畜一定要避开星期二,否则怕牲畜会遭殃。给别人送砖茶等东西时,不能只送茶,应同时放一小块酥油,如果家庭条件不允许,没有酥油,就在茶上面放一点糌粑,在给别人送肉等东西时,不能光给一样东西,一定要在肉上系一条哈达或者一绺羊毛,否则被视为不礼貌。
灶和水壶、灶具等生活用具绝不能用腿跨过,不能围着灶转圈,不能将放肉类和牛奶的锅具混淆,枪和刀具不能放在佛像上面,否则会认为遭遇不测。
禁止用有裂痕的碗招待客人,如主人进餐时碗有破碎则视为不吉利,禁止吃饭期间和饭后立即上厕所,视为不礼貌。
一个家中有两人同时出远门,不能在同一时间向反方向一起离开,两个不同方向出远门的人要错开时间出门,并且家人出门之前不能倒垃圾。
牧区中男女结婚,一般都避开在男方18岁时结婚、女方避开19岁时结婚,因为牧民群众认为,男方18岁是一次本命年,女方19岁结婚克夫,所以一般都不会选择在这个年龄结婚,否则,婚姻会遭遇不幸。